三月三十一日會議摘要 分會報告 (II) 從國際視野看大中華經濟發展的願景 主席: 宋恩榮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學系系主任 孔德湧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前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演講人:傅高義 哈佛大學Henry Ford II社會科學榮休講座教授 張紀潯 日本城西大學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名譽院長、日中經濟發展中心理事長 鄧鳳鳴 敦豪國際速遞(香港)總經理 喜多代晃 日本精工株式會社中國控股公司資深顧問 傅高義教授在題為「An American Academic' view of Greater Chinese Development?」的報告中,首先對大中華經濟圈的經濟發展作了評論。他認為,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同於其他東亞國家,例如日本和韓國,儘管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很快,但是在高科技的製造業領域還有待進一步發展,中國在製造業領域主要還是一個大規模的生產基地。對於香港,傅高義教授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以及區域運營中心的優勢非常明顯,但是台灣則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對於中美經濟關係,付高義教授介紹說,當前美國大學商學院得學生非常注重中國商業方面學習,這也反映了中美未來經濟關係的趨勢。最後,他總結了影響當前中美兩國關係的兩個重要問題:第一個是台灣問題,第二個是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的問題。傅高義教授建議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並把此問題與日本企業對美國投資進行了比較,但是,他也承認部分領域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將面臨巨大困難,例如能源和與武器裝備製造相關的產業。 張紀潯教授的報告題為「日本經濟對大中華經濟圈的依存與影響─兼論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中國要素」。他分析了中日經貿關係的發展、中日貿易結構由過去的垂直分工向水準分工的轉變以及中國已經成為日本在海外僅次於美國、歐洲最大研發基地的現實。張教授認為,日本與大中華經濟圈在今後的經濟發展中互補性較強,是日本與大中華經濟圈經濟結構調整的互動因素,隨著日本在商品(出口貿易)、資金(相互投資)、人力資源等對中國依存程度的提高,中國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此外,張教授指出,日本現在需要的是真正放棄在冷戰時期所形成的思考方式,重新考慮日本外交、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和大中華經濟圈的關係。由於當前日本部分地區已開始摸索制定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新的經濟發展戰略,張教授認為中國應抓住這一大好時機,發展與沿日本海地區各縣、市的關係。以地方促中央、以民間促政府,從而最終達到實現東亞經濟一體化或東亞FTA的目的。 鄧鳳鳴女士做了題為「Can HK sustain its leading logistics and air transportation position in southern China?」的報告。她首先分析了香港和珠三角兩地基本的經濟情況,以及進出口部門的比較和所涉及到的相關產業,並通過兩地經濟三次產業比重的比較說明,香港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具有互補性。隨後,她對兩地的空運貨物運輸作了介紹,指出香港作為國際貨運航空的周轉站據有明顯的優勢,尤其是在國際貨物航空運輸上,例如國際航班頻度高、國際航線覆蓋率廣、海關效率高、低稅率等優勢,但也不否認,部分優勢已經開始減弱,並總結了影響香港貨物航空運輸競爭力的因素,例如費用高、交通擁擠、非24小時通關以及通關手續複雜等因素。最後,她建議,為確保香港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力,香港政府應當通關程式、稅收、費率等方面給與支持,同時她也提出香港和珠三角兩地應當在航空物流領域中聯合起來,以贏得相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優勢,而不是僅僅關注在區域內部的競爭上。 喜多代晃先生在題為「台灣海峽兩岸經濟關係」的報告中,對一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物件國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例如貿易投資政策、宏觀經濟狀況、基礎設施、國民教育水準以及社會穩定狀況和政府效率等狀況。隨後,他介紹了日本製造業海外出口的演化以及現狀。他分析了日本、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四地在製造業各環節的比較優勢,從製造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增加值比較看,中國大陸是製造業基地和出口基地,處於產業鏈的低增加值部分,而日本在R&D具有明顯優勢,台灣在IT行業的R&D也具有相當的優勢,香港則在金融服務和物流相關的服務環節優勢明顯。此外,他以PC、手機等產業從生產和產業資本構成對中國和日本進行了比較。 |